说魏延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实在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刘备时代,他的功勋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而且以年轻勇猛而著称,刘备对他极为赏识。入川时,他和老将黄忠各领一军,互相配合,虽显轻躁,但终能破敌。后因累积战功,被升为汉中太守,独镇一方。刘备死后,刘禅时代,五虎上将老的老(如赵云、马超),亡的亡(如关羽、张飞、黄忠),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常用他作先锋、主将,战功第一,勇冠三军,敌方闻名丧胆。
然而,诸葛亮不知从哪里看出的,说他有反骨,久后必反,故一面用之,一面极力想要借故除之。葫芦谷一把火,要把仇敌司马懿和心腹之患魏延同时烧死,因天雨而未能如愿,面对死里逃生的魏延,只好把责任推到自己的书记官杨仪身上,从而种下了杨魏不和的祸根。
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魏延?为什么惜其勇、用其才而疑其人?纵观《三国》,我以为,这和他的用人原则有关。诸葛亮依法治国,故喜服法之民。对于那些温顺之人,指哪里到哪里的人,他都用而不疑,宠信有加(如《出师表》中提到的向宠、蒋琬之流),而对于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特立独行者、不拘小节者、貌似随便散漫而实则忠心耿耿者,他都极不欣赏。彭羕彭永年,曾使刘备大军免于涪江覆没,但因其放荡不羁,诸葛亮以言杀之。刘备养子刘封,对刘备忠心可表,功亦不小。关羽陷没后,刘封逃回成都,刘备恨其听谗言于孟达,不救关羽,但究竟怎样治罪,犹豫不决,诸葛亮进言曰:“此子及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刘备因此杀了刘封,但随即后悔,“因思想关公,更惜刘封,致染成病。”可以说,一错再错,是刘备后期心理失常的重要原因,也是蜀国日暮途穷的病根所在。同是托孤大臣的李严,因不同意屡出祁山伐魏,也几乎被诸葛亮杀掉(因人谏劝,被贬为平民)。
而魏延,我以为,关键是他有个性,能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向诸葛亮的绝对权威质疑,所以,让诸葛亮感到不安。初出祁山,魏延请求分兵五千,奇袭长安,诸葛亮坚执不从,要按部就班,稳扎稳打,以致贻误战机。街亭之役,诸葛亮让毫无军事经验的马谡担任主将,而将先锋官魏延放在救援的位置,结果,遭到惨败。惨败之后,魏延的牢骚实属正常,其实,每一位无功而返的蜀军将士都会有类似的心理,只是别人不敢说出来罢了。对此,诸葛亮如能正确引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胜败兵家之常,以诸葛亮以往的功绩,大家也不会耿耿于他的过失。但他却从此给魏延记了一本小帐。竟至于临死时,将军权交给了自己的书记官杨仪和降将姜维,对军中地位仅次于他的魏延不作任何安置,逼成反状,并使马岱以诈降计杀之,并尽诛其三族,悲哉!
且看魏延死后蜀人的反映吧:处理完孔明丧事,政局稍安之后,蒋琬升为丞相,费祎升为尚书令,吴懿、姜维等各有封赏,而杨仪独不被委用,他口出怨言,费祎向后主奏道:“向者,杨仪于丞相前累谮 魏延,因此逼反,人皆知之。”于是,贬杨仪为平民。杨仪羞惭至甚,自刎而死。从费祎的一番话,可以看出蜀人对魏延的态度。魏延之反,实在是孔明偏听、偏信、偏见之所致。
从诸葛亮对魏延的任用,可以看出,他在用人上,胸怀比刘备要狭小,更不用说孙权、曹操。水至清则无鱼,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原因。从五虎上将、将星如云,到人才凋毙,先锋难求,能说与诸葛亮那种强求一律、不喜欢刺头的用人制度无关吗?
为魏延鸣不平,也就是为所有才能卓异而又不拘小节、身上有刺的人才鸣冤叫屈。他们出类拔萃,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是,没有向庸夫一样对上采取谄媚恭顺的态度,因而,时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其不平之鸣,则更加遭到当权者的忌恨,最终,于公于私,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魏延的不幸,是在要求奴才的环境里,没有奴性的人的不幸。魏延的反骨,实则是他的傲骨。魏延式的人物扬眉吐气、不被压抑的时代,才是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
通熟三国{:7_389:}{:7_389:} {:7_389:} {:7_390:}{:7_390:} 王建民 发表于 2018-9-26 19:13
通熟三国
谈不上通孰,只是喜欢。{:7_396:}{:7_394:} 走进河山 发表于 2018-9-26 23:47
{:7_396:}{:7_394:} 笑对人生21 发表于 2018-9-27 07:50
{:7_396:}{:7_381:} 见解独特,有理有据,耳目一新{:7_390:}{:7_390:}{:7_390:} {:7_381:} 乾坤 发表于 2018-9-28 08:08
见解独特,有理有据,耳目一新
多谢关注点评!:victory: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