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25 发表于 2018-8-14 11:21:47

鄠邑区余下镇南索村萧条的古会

   西成高铁鄠邑站西1.5km的地方,就是我们村——余下镇南索村。今天农历7月4日,是我们村传统的古会。
  我们村最早的古会是在农历7月24日。 四十多年前的古会应该算是最热闹的。那时候,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吃不饱的我们整天盼着过会,因为一到过会就能吃到白馍、一到过会就能吃到生产队分的几斤大肉和母亲做的臊子面。 记得每年过会前一天,爷爷从队里领回大肉后,在做臊子时,总不忘切几大块肥肉,放在锅里,肉熟出锅前先给我们弟兄每人舀上少半碗臊子汤和两块肥肉,让我们泡上一大片锅盔或者两个蒸馍解馋。在我的记忆中,那碗臊子泡馍就是天下绝美的佳肴。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物质的匮乏,加之饥饿贫穷的年代,这一天最丰盛的席面也不过是红芋粉条、凉拌豆芽、白菜烩豆腐,碗面放几片肥肉罢了。而亲戚拿的礼物多是两把挂面,一斤点心,爱好的再加上一斤白糖。
  七月二十四毕竟是七月会里最迟的会了。越是贫穷,勤劳可怜的人们越是舍不得,尤其舍不得吃过会亲戚拿的礼品,总是存放到七月底或者秋后的十月,以便回礼,于是我们村的人经常吃的是附近村子亲戚提前过会接到的礼物。 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秋天,一伙村民去山上扯葛条掰包谷,中午时分村长拿出午餐——过会接到的点心,就往嘴里送。吃着吃着觉得味道怪怪的,仔细一瞧,原来全都发霉变绿了,生气的他将这些“美餐”扔到了深谷,最后饿着回家。 困倦的村长躺在炕上,想起白天发生的事情就上火。村长一生气,在我们村可是一件大事。第二天晚上立即召开村委会一班人马开会,商量改会的日子。有人提议将古会改到十月,理由是秋高气爽天气变凉,走亲戚方便,饭菜、礼品好存放。可一个老汉出来反对,说是村子很早之前也曾将会改到十月,改后的村子连连出事,于是又改到七月。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村长最后发言:”我们村人吃了亲戚几十年的霉点心,干脆叫他们也吃吃我们的霉点心吧。和咱村亲戚最多的XX村七月初五,我们改为七月初四吧”。村长一锤定音,于是第二年七月初四,村子唱大戏,方圆数里前来观看,热闹非凡。 改后的古会,正是盛夏,天气炎热,酷暑难耐,亲戚到后,手持扇子,仍汗水直淌。饭菜准备少了怕不够,准备多了怕剩下。由于没有冰箱、剩下的饭菜,往往放不到第二天早上就变坏了。再说七月初这个时令,也没有鲜菜上市,餐桌上过来过去只有肉,导致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走亲戚,怕热、怕吃。就这样,会越过越没意思了…… 古会就在这种情况下,又挣扎了近30年,随着手机微信等通信工具的发展,人们对亲朋的联系更加方便,尤其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这古会也就越来越没意思了。 今天早上,天都大亮了,我出门后,街道两旁零零星星只摆了三五家熟肉摊子。往年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再也听不到响声了。以我估算,2/3的人都不过会了,像我这样上街的人,可能买一两样菜,中午在家做个过会的样子吧! 古会,昨日的热闹,今日的萧条,相信过不了两年,一定会自行取消,到哪时只能成为一种记忆!
                   2018年8月14日
                      农历七月初四早

山水郎 发表于 2018-8-14 17:45:06

不错,又占了一个沙发!

老友小酌 发表于 2018-8-15 09:01:19

{:7_368:}{:7_368:}{:7_367:}{:7_367:}

草堂人 发表于 2018-8-15 11:44:41

社会进步。

敬言 发表于 2018-8-16 16:33:51

在渴求中繁荣,在失望中没落

王建民 发表于 2018-8-16 21:48:14

{:7_381:}{:7_381:}{:7_389:}{:7_389:}{:7_396:}

長河25 发表于 2018-8-18 21:46:14

我原题目是《我们村萧条的古会》,现在的题目是版主加的。

乾坤 发表于 2018-8-20 11:57:56

好文章,让人想起以前,感慨万千{:7_390:}{:7_390:}{:7_39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鄠邑区余下镇南索村萧条的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