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做好先生
语文先生课堂是否可以引入自己诗歌散文,通过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宗旨?我认为值得尝试。这一做法至少有三个优势。一是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听来亲切自然;二是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彰显了语文课的教学宗旨,即培养学生感悟表达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的。三是有利于陶冶了情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觉得古诗离我们并不远,古人对生活的体悟以及审美意识的高度,我们经过历练也可以做到。古是今,今是古;古今一也。四是教师文字中的情感意境手法掌握扎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更有利于高考训练落到实处。由此,我想到了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话题。由学科对比角度看,语文老师的“传道”责任更多一些。这是学科的特点。我始终认为,“用真情做一个好先生”是语文学科的职业特点。
我这样说,诸多老师也许认为这个观点有“清高之嫌”。但我认为不辜负职业操守为孩子做点付出是获得快乐之通途。心怀朴素情感、充满工作热情把真善美的情愫渲染给自己的学生。这是语文先生应该做的且通过努力可以到的。
对此我有两点思考:
一是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必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要在娃娃骨子缝里扎根,一个优秀的语文先生不仅授业上有见识,有智慧,驾驭课堂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引入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完善的人格。
二是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我赞成学校提出的“教育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的说道。人心比心,这个道理人都会理解。天地君亲师,天地无稽,君者堪远。为孩子实际付出着,维亲与师也。
三是关爱学生, 善于设置最佳教育情景。设置最佳情景,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可以设疑、可以增加悬念、可以感染激励、诱导引入,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一是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崇高起来。“人之初性本善”。学生心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绝对的。还有语文老师个人 “人格与学养”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提高人文素质,关心爱护学生。让自己的课堂干净,温馨,崇高,一举一动有先生的“范”。自己的课堂有了崇高的精神内涵,学生也会崇高起来。很多的美好的情愫自然就有了。“纸屑不会在优雅的场合扔掉”,这是一般人普遍的德行吧。
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最佳教育的“切入点”。我们学校李铮老师认为,补习生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挫折后,知道了学习的重要,知道了老师的重要性而常怀感恩之心。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感恩也许个别老师淡然许之。我感到这是教育的契机。事实上我看到了补习学生的求知的眼光。我立即把这种让人感动的来自学生实际心理的话告诉了我的学生:我愿意做你们最好的朋友,让我们共同学迎接新的曙光。学生眼睛释放的亮光让我感动。感情上拉近了与语文学科的距离,大有四两拨千金之效。
三是抓住能诱导学生情感的最佳“喷发点”。我的做法是,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表达情感的最佳点。语文就是这样,没有激情你让他写什么?古今中外文学大家无不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满腔情怀溢于文卷。老师的情怀一定能感染学生下面略举一二:
——对你最好的朋友是是谁?中秋节到了,您想表达点什么吧?用什么表达?咱们写一幅对联吧。有奖励的吆!我的奖励无非是鼓励学生向上的、记住这段补习时光的有我印章的书签而已。——个别为什么能把情书写好?是因为他心里有真情在。所以作文要启发学生情感做深处的东西,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没有素材就提供素材,当学生情到深处,自己笔下文字汩汩而来。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再给以正确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希望值”,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理论说的真好!以合理的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我又一次给学辅导作文——“在我记忆里,我家门前有条小河,从小我在河里澎湃激浪,长大后才发现那是个小水沟。。。”为什么?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定会引出很多出乎意料的感触文字来。所以说教育学生你得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古人云“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老师只要选对正确的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都能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我们的学生定会具有“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我们充满真情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先生。这种教师无论有无头衔,有无称号,也无论那一级教育官员有无肯定,实际上他是教育家,教育研究家。我两年后就要退休了,深感自己做的不好,只是我多年的教学心得,愿与大家商榷。希望看到这篇此文的同事们交流之,斧正之!
2018年4月20课间 木头人 发表于 2018-4-26 07:18
真诚的好老师
感谢您了 好老师{:7_389:} 好好学习 老师好 用心良苦,堪当楷模! {:7_389:} 做得好 教学有方{:7_389:}{:5_312:} 真诚的好老师 赞一个。{:7_390:}语文就从学说话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