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我唱 权舆
权舆唉,我呀!
过去碗大油水汪,如今每顿盘底光。
唉呀呀!怎比当初吃得香!
唉,我呀!
过去每顿四大碗,如今肚子填不满。
唉呀呀!现在怎能比从前!
原诗:《诗经.秦风.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注释:
(1) 夏屋:大的食器。渠渠:丰盛。
(2) 权舆:起初,开始。
(3) 簋(gui):古时盛食物的器皿。
沧海诗评:
这是一首贤士发牢骚的小诗,讽刺秦国君主养士待贤有始无终。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秦国没落贵族在叹息生活今不如昔。
有这样一首谜语诗:
想当年青枝绿叶,现如今面黄肌瘦。
不提起还则罢了,提起来眼泪直流。
这首谜底为竹篙的小诗,就是对《权舆》一诗的绝妙注解。
想当年,秦穆公为求霸业,四处访求贤才,待为上宾。他西取由余于戎,东获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枝于晋,并且屡败犹用孟明,善马以养勇士,一时间四方游士,望风奔秦。及至穆公死,其子康公立,忘旧弃贤,使游侠之士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诗人在此背景下,唱出了这首嗟叹今昔的歌。
过去的日子里大碗吃饭、大块吃肉,何等丰盛。而如今每顿供应的饭菜都非常简约,几乎到了吃不饱的程度,前后待遇悬殊,让人难以承受。其实,饮食上的一点变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反映出的贤者在国君心目中的位置。这声声嗟叹,是对遭受冷遇的现实的失望,也是对康公恢复先王礼贤下士之风的希望。再这样下去,诗人恐怕只有一走了之了。这不禁让人想起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食客冯谖,他唱的“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兰性德说得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其实,即便是秦穆公,对待贤士的态度也是前后有变的。当初,秦穆公得到蹇叔,如获至宝,言听计从,拜为上卿。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利令智昏,想要跨越晋国偷袭郑国,蹇叔劝阻无效,哭送有去无回的秦军,秦穆公让人传话:“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意思是说:你懂什么!如果你只活到中寿(六七十岁)就死掉,那你坟头上的树早就长得两手合抱了!换句说法就是:你这老糊涂!如果早死几年,哪里会在这儿碍手碍脚晦气冲天?骂得真够狠的,哪里还有当初的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简直就是文徵明笔下宋高宗对岳飞的态度——“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但是,秦穆公毕竟是一位贤君,他只是一时糊涂,口不择言。当秦军全军覆没,只有三帅逃归之后,他能够自我批评,承认错误,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迁怒于人,并给后世留下“不以一眚掩大德”的成语,对贤士也算得上善始善终。后世那些无贤不求、有贤不识、识贤不用、用贤不专甚至妒贤嫉能、迫害贤士的家伙,与秦穆公相比,岂可同日而语。
清代陈继揆《读诗臆补》说:“秦上首功,简贤弃士。《权舆》一诗,其逐客坑儒之渐欤?楚穆生因礼酒不设而去。唐明皇时,薛令之为东宫诗曰:‘朝日上团圆,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捥,羹稀箸易宽。’遂去。两贤其得诗人《权舆》之旨者!”
《权舆》的主人公在一声叹息中告诉我们:礼遇今不如昔之日,就是贤士拂袖离去之时。这正是:
当年高筑黄金台,黄金褪色生尘埃。
过河拆桥恩义忘,莫怪贤士归去来。
吃不成了 {:7_360:} {:7_381:} {:7_381:}{:7_381:}{:7_381:} {:7_381:}{:7_389:} 《诗经·秦风·权舆》 是不是网站的显示问题?因为在手机上和PC上看到的行数不一样。手机多了空行。 配的图片是不是琴嫂子的手艺?你真有福! 善意规劝,欲成大事者,当礼贤下士,有过必纠,莫可懈怠!{:7_389:}{:7_390:}{:7_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