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感
我从最初受到父母的启蒙教育,到现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人生的经历告诫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以后发展,生存方向和方式,绝对可以影响到孩子终生。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话虽然听起来感觉过于偏颇好像过分强调了外因,不太符合咱们内因起决定作用的理论,但是反过来想想某种程度上还真的是这样。有时的确“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什么样,复印件就什么样。看着孩子就知道父母会是什么样,看着父母就知道孩子会是什么样。
外国教育家马尔库沙曾经说过:“孩子的目光就象永不休息的雷达一样,一直在注视着你。”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首先自己要做好家长的身份。特别是感恩教育应由家长做起,我们每个家长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生活中家庭里我们首先感谢老人,感谢对方给了自己生命的延续;其次是感谢孩子,给自己一个自我完善的成长机会。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孩子就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现在的家长不论年轻年老辈都是爱子心切,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给孩子树立讲道理明事理的榜样吧?毕竟孩子在家庭里受家人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巨大的,某种程度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所以为了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明事理尊重他人的人,我们家长首先要自己做个明事理的人才行。我们常常会说,身教重于言传,我们教孩子的时候,最爱要求孩子的就是“要乖,要听话哦”。可是,如果当我们做父母的,当这个社会的很多成年人自己在家里都没有正确地遵守明事理懂情意尊老爱幼规则,奉行社会真善美准则的时候,要求孩子听大人的话,又怎么可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呢?所以当我们在对孩子倾尽全力之后却发现孩子越大问题越多,与其在责备孩子,不如从自己,从成人的世界里去找找原因。
说句实在话,我的公公婆婆去世早,所以对公公婆婆的尽孝就成了我和爱人“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永久心酸。我记得,在家里只要有好吃的菜、好吃的水果、好吃的点心,只要爸爸妈妈在我都先给二位老人,尽量让自己保持每天与父母通话。父母的需求倾力满足,随时给孩子制造家庭温馨环境,每当我们离开爸爸妈妈那回家时,都会让孩子回个电话:“外公外婆我们到家了,请外公外婆在家放心!每个特别的节日都会让自己和孩子电话问候老人和长辈!”这样的习惯已将近好多年年,每次听到我们的问候后二老都是很开心很开心的。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让这个环境感染着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模仿着大人的一言一行。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父母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自己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诱导自己孩子的发展,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无声的潜意识教育方法,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往往比有声的教育后来的结果收获作用更大。
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只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 、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时刻以身作则的身教自己的孩子。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我们家长是镜子。“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相信这样氛围教育下的孩子以后的人生之路一定会绚丽多彩更会前途无量!
最后特别是孩子孝与不孝,绝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在“孝”境中默化出来的。所以,对孩子“孝”的教育,重点应在孩子的父母,而不是孩子。”我很认可这句话! 孩子从出生起如一张白纸,不用说更是模仿模仿再模仿,他们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远远超过相信自己的耳朵。--因此,说教本身就作用不大,言行不一的说教更是苍白无力。结论:身教重于言教。--当然,这里所说的身教偏重于品行方面。
祝福天下所有家庭幸福快乐 !!!!祝福所有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7_381:} {:7_381:} 谢谢关注。。。。。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在下拜读了,感谢! 老友小酌 发表于 2017-9-1 23:11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handshake
页:
[1]